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不夸张,不美化,他拍出了最高级的热血片!_世界微速讯

发表时间:2023-04-24 12:41:14 来源:吐槽电影院
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【吐槽电影院】原创内容,未经账号授权,禁止随意转载

体育题材怎么拍才好看?

本届北影节开幕片《北京2022》告诉我们:


(资料图片)

只要真实呈现,就足够扣人心弦。

时隔一年,北京冬奥会完美收官,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。

而在本片细腻而震撼的镜头下,我们才知道当初经历了怎样漫长的筹办、备赛与等待,才在立春之日,让那烟花绽放成希望的形状,绚烂了整个北京的夜空。

作为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,《北京2022》不仅不枯燥、不强行正能量,反倒让人跟着笑、跟着哭。

一看主创,张艺谋监制、陆川执导。

难怪,不仅懂电影的语言,更懂人的艺术。

敏锐的镜头,捕捉到了竞技体育的戏剧性时刻,也一步步探入每个“冬奥人”的内心深处。

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员、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、成千上万的志愿者……他们共同构筑起一幅闪光群像,也铸就影片的热血内核。

上场

站上首钢大跳台,没日没夜独自翻腾摔倒的训练场,替换成眼前耀眼的白雪和涌动的五彩旗帜。

他俯身而下,像飞鸟一般轻盈转体五周,随后稳稳落地——1800并抓板,全场沸腾!

第二跳,又一个1800,比上一跳甚至更加完美!

滑板接触冰面的那一刻,他抱头咆哮,奥运冠军梦已经提前宣告实现。

欢呼声鼎沸,观众也跟他一样难以自抑地流泪。

第三跳毫无悬念,听完佐藤教练的“i love you”,他用一个轻松的360享受胜利的喜悦。

就这样,17岁小将苏翊鸣摘下中国单板滑雪首金,成为冬奥会史上最年轻的大跳台冠军。

一鸣惊人,从此在中文互联网有了新的写法——翊鸣惊人。

谁能想到,当初在《智取威虎山》驰骋雪原的小栓子,现实中居然长成了真正的少年滑雪冠军。

还有比这更真实的热血番吗?

有人初生牛犊不怕虎,有人要顶住续写辉煌的庞大精神压力。

短道速滑混合接力赛,武大靖站在内圈,冷静观察队友的一举一动。

终于到了最后一棒,他滑向前接棒,在队友的奋力一推下与第二名拉开优势距离。

谁料意大利选手猛追不舍,差距肉眼可见地缩小、缩小,就快要反超......

武大靖绷紧浑身每一块肌肉,紧紧咬住对方,前方就是终点——唰!几乎同时过线!

究竟谁才是第一?场下屏息以待。

直到显示屏上跳出五星红旗,武大靖终于深深吐出一口气:卫冕成功了。

平昌封神后,没有人可以想象家门口的冠军对他意味着多大的压力。

其他人没发挥好都可以寄希望于下一棒,只有他不可以。

因为他是最后一棒,是最后的希望。

时间的指针仿佛被倒拨回了一年前。

北京冬奥会那些让我们屏息、扼腕、燃哭的瞬间,在大银幕上以更加冲击的方式重现。

哪怕早已知道结局,也还是无法自控地热血沸腾,肾上腺素从胸腔一直涌到脑门,最后化作滚烫的泪水从双眼释放而出。

这就是竞技体育天生的感染力。

超越国界、无需语言,在风驰电掣中牢牢牵引我们的情绪。

候场

惊喜之处在于,《北京2022》不仅仅只是赛果和光环的重复,还能看见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情感。

陆川透露,拍摄期间对运动员们进行了漫长的采访,“直到他们说出真话为止”。

电影深入到运动员的内心世界,让赛场上的胜败变得更加唏嘘动人。

2018年,克里斯·康宁拿下第一个世界杯冠军,苏翊鸣才刚刚被选入国家集训队。

当苏翊鸣翻腾出完美的1800,镜头捕捉到了他略带落寞的眼神。

脚踝三根韧带断裂,造成他首跳失误,而且无法再做冲击奖牌的高难度动作。

老将负伤抱憾的同时,新星冉冉升起。

在首钢大跳台上,苏翊鸣超越的不仅是克里斯这位老将,更有他的偶像麦克莫里斯。

这位加拿大单板滑雪传奇的比赛录像,曾指引苏翊鸣一次次起飞,帮他找到自己的人生梦想。

一起一落的对比照见了竞技体育更新迭代的残酷,也让人看到偶像和新血彼此激励与超越的生生不息。

穿一袭繁花点缀的青衣,羽生结弦身披巨星光环出现,引发场上阵阵尖叫。

更激动人心的是,他将要挑战阿克塞尔四周跳这个此前从未有人完成的动作。

但北京冬奥会上最刀的画面还是出现了:

落冰那一刻羽生结弦摔倒在地,4A挑战失败。

于是,两届冬奥会冠军、19次打破世界记录的他位居第四名,为自己的运动员生涯画上了一个外人看来并不完满的句号。

被记者直白问及连冠失败的心情,他的手指在椅子背后不安缠绕,眉眼间流露出些许伤感和无奈。

但随后,他还是坚定地吐出了那四个字:并不遗憾。

很感动于他面对失败的态度:

"如果大家也能因为我而做出点挑战自我的行动,以此为契机的话,我会引以为荣。”

在他心里,追求艺术的极致比拿金牌更加重要,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大众眼里有着无法取代的魅力。

花滑冠军那么多,羽生结弦却只有一个。

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牙买加雪车队。

每个人都身兼数种职业,训练条件简陋不堪,在大国花重金培养的职业精英面前,他们显得“散装”又“业余”。

然而,一张张笑脸上看不到任何自卑,讲起现状来一唱一和像是开相声专场。

天生的乐观和不屈的生命力,让人回归竞技体育最纯粹的美好感动。

记得访问结束,他们反问了摄制组一个问题:

“为什么选择采访我们?”

是呀,毕竟他们不是运动明星,也不是冠军队伍,很多中国人甚至不知道牙买加雪车队的存在。

摄影机后面的答案被隐去,但我想这或许跟一部迪士尼电影有关系。

《冰上轻驰》,讲没见过一片雪花的牙买加人,组建了该国历史上第一支雪车队,并最终冲进了冬奥8强。

在冰柜感受寒冷

这一切并不是虚构,电影的原型来自1988年冬奥会的牙买加传奇四人组。

没有钱没有教练没有雪车没有训练场地,从0探索一无所知的项目,完成了不可能的比赛。

他们的精神,被一直传承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。

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?

我想它首先无关奖牌,而是可以超越环境、超越自我的人的意志。

幕后

赛场上的运动员,用意志书写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。

可别忘了,赛场之外还有无数坚守岗位的普通人,也在用意志书写平凡的感动。

没有他们不分日夜的付出,就没有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。

封闭工作三个月不能与儿子见面的美发师,是奥运村各行各业服务群体的缩影。

因为疫情闭环管理,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没有任何地方可去,休息时间只能在宿舍里拿水桶表演冰壶比赛,想尽办法找乐子。

最要命的,是对家人强烈的思念。

看着奥委会为他们准备的亲子视频,讲话的不管是自己孩子还是别人孩子,男男女女都哭红了眼。

看到此处,泪水也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漫延。

当然,日常乐趣也不少。

志愿者与异国运动员语言不通,上门沟通主打一个手舞足蹈,还好有同声传译器。

你以为接下来要给我们展示科技与狠活?呵呵,这位电子翻译有自己的想法。

“I,one”(我,一个人)被它翻译成“I won”(我赢了),跨文化交流变成大型驴唇不对马嘴现场。

加上AI不顾人死活的淡定语气,场面引发一阵爆笑。

吸引我的还有拍摄47年冰球赛事的摄影师布鲁斯。

个子不高,满头银发,工作起来却像一头目光如炬的老鹰,卡在镜头后面随时准备捕捉最精彩的画面。

冰球比赛,狂野似《动物世界》。

尤其体格强壮的俄罗斯冰球队,移动如猎豹出击,对抗如大熊撼树,是每个对手都不想碰上的狠角色。

没想到决赛爆冷输给芬兰,在对方蜂拥庆祝的狂欢旁边,猛男们失声垂泪......

此刻布鲁斯稳准狠地按下快门,在他看来,最成功的照片就是把欢呼与失落框在同一个画面。

北京冬奥会之后,他表示还会继续追逐冰球赛事。

那份对待终身事业的专业与热忱,让我们内心的理想欲望也随之躁动起来。

荧烛末光,增辉日月。

正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尽力散发自身的光与热,才让集体荣誉闪烁着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
每个人都像开幕式上的小雪花,当他们一片片汇聚在一起,力量大到足以守护火炬,守护整个北京冬奥会。

电影看完,不仅重燃了我们体内的热血,还夹杂着有笑有泪的情感温度。

这份记录电影里难得一见的观感,是关注个体的视角带来的,也是陆川的镜头语言赋予的。

作为第六代导演,陆川的电影充满写实与反思的特质,同时也汲取了第五代在影像风格上的视觉冲击力,画面总能像镜子那样折射出人心深处的心理与情感。

《南京!南京!》有一幕让我记了很久——

当一群日本兵误闯南京的难民营,他们每前进一步,中国平民就向四周弹开,像一块石头投入湖面那样,激起一圈恐惧的漩涡。

枪响之前,尚未流血,陆川便让我们目睹了战争的阴影。

还有《可可西里》中大量的远景镜头。

人置身苍茫天地间,看着同伴远去,身影被越拉越小。

独守一方的孤独感,在赫然对比下显得触目惊心。

《北京2022》一样体现了陆川在镜头上的野心和想法。

比如奥组委开会时的跟随镜头,尽显冬奥前夜的焦灼与紧张情绪。

还有工作人员搭建清理偌大冰场,人被衬托得无比渺小,风雪劲吹,人像是随时要被掀翻。

宛若灾难大片的高级视听,瞬间将我们拽入他们那与环境对抗、与时间赛跑的张力中去。

我也很喜欢电影的和煦尾声。

当热闹散去,镜头温情注视着工作人员躺身首钢大跳台缓缓滑行,享受片刻自己建造的冰雪赛场;

京味儿十足的市井民间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冰上驰骋,享受风与自由。

冬奥已经结束,但是它的余温仍在延续,延续到每一个普通人身上。

《北京2022》将北京冬奥会的台前幕后搬上大银幕,为这余温又添一把火。

已经迫不及待想再度点燃这段全民记忆!

重温竞技的热血与自由,看传奇和普通人一起追逐滚烫的梦想。

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【吐槽电影院】原创内容
最近更新